第109页

作品:《我成了四个巨佬的心头痣

    沈玉蓝本想多带些粮草以供石川,可是想着天寒地冻,路上结冰不好行走,且时间紧迫,便放弃了这一想法,决定先帮助石川解决围军之困,只要解决了兵临城下的舍月人,粮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。
    可这条路途一旦踏上了,沈玉蓝承担的压力不仅仅是四面八方的压力,还有寒冷气候的压迫。
    刚走到一半时,八千精锐便只剩下六千人了,马也被冻死了许多匹,沈玉蓝早就被冻得双手皲裂,等他清点完人数才明白过来就算人到了石川,可将士们早已失去了斗志,到时候别提支援了,恐怕自己这八千人都要跟着栽进去了。
    沈玉蓝不得不停下脚步,来休整军队,等翌日再出发。
    终于是到了石川,沈玉蓝站在远处山头便看见舍月人扎营在离石川城不远之地,而与当初自己去宁鱼形势不同的是,石川四周都被敌军包围起来了。
    石川两面也有山峰,可是山峰却离石川有一定距离,而石川这座孤城已经被黑压压的舍月人给围困住了,石川城墙已经坑洼一片,留下了战火焦黑与血痕,城墙上还挂着许多尸体,看来攻下石川也只是时机问题罢了。
    幸好虽是冬季,但这片山林树木较多足够藏匿六千士兵,可如何依靠着六千人配合城内石川守军一起出击。
    城墙上已经黯无灯火,城内也是一片死寂,沈玉蓝因怕被敌军发现,站得这片山头离得石川较远,自己又瞧不清楚,可他有种直觉,秦疏就在城中。
    沈玉蓝先令士兵们在原地休憩,自己打开地图卷细查周围地形,他虽然心急如焚想要冲进城内与秦疏重逢,可却按耐着自己的内心不能这么做,他必须要想好战略,要不然便是白白葬送了六千将士的性命。
    舍月人骑兵较多,虽骁勇善战,可常年生活于草原之上,对中原崎岖地势并不了解,自己只要好好利用地形,便可冲出一道口子入城。
    夜间温度更是极度下降,因为火光会吸引敌军,将士们没有篝火,只能瑟瑟发抖,裹着薄毯相互依偎着,强撑着精神都不敢睡得太死,在这种低温下很可能再也睁不开眼睛。
    沈玉蓝见状便让六人一队围成一圈,让其中一人清醒着一个时辰一换,交替叫醒同队的人,这样也可以保证将士的睡眠能得到稍许补充,从而也不至于在睡梦中被冻死过去。
    沈玉蓝披着薄毯,却在眺望着石川城,他本来想再仔细研究一下地图,可是因夜晚太暗看不清事物,只得将地图收好。
    而后他眼神往下看着军营里灯火渐灭的舍月军队,抬头看了看天象,心想着便可趁着这个机会冲下山去,去撕开一道口子。
    沈玉蓝除了在秦疏一事上犹豫不决,其他事情十分果决,他敏锐的察觉到这是个机会,若是继续待在山头,恐怕恰会被发现,只是希望石川城内还有剩下的人听到动静,且不怀疑乃是舍月人的圈套,能给他们开城。
    纵然前路诸多困难,可沈玉蓝却相信秦疏,相信他们之间的这份默契。
    第75章
    沈玉蓝传令下去整装待发,众人潜伏在树林中,瞧下方营帐里的灯火寥寥不剩几盏,沈玉蓝这才敢有大动作,领着众人从离城池侧方的山峰切入,而后便狂奔向石川城门口。
    此刻舍月人也察觉到了动静,立刻击鼓鸣金,几股舍月士兵冲出营帐骑着马向沈玉蓝这边拦来。
    沈玉蓝知晓舍月骑兵的厉害,不能硬拼,只是一路奔向城门口,亲卫们将沈玉蓝护在中间,沈玉蓝向城墙上方大喊道:“我乃宁鱼主将,特领六千人马相助秦将军。”
    城墙上方却传来一小兵回复道:“宁鱼离石川相隔十万八千里,定是舍月人假扮!”
    沈玉蓝瞧这小兵竟是起了疑心,再转眼看围着自己的士兵被穷追上来的舍月人挑飞,尸首分离,血溅三尺,额上也是急的冒出汗来,向小兵喊道:“我乃秦将军旧识,特来助援,快将你们家主将叫出来,便知我是何人了。”
    那小兵似乎是却磨磨唧唧地回:“我家将军启是你们这等人可见的,若是圈套害了我家将军那我岂不是,咦,将、将军!”
    城墙上终于传来一沉稳声音道:“开门!”
    沈玉蓝立刻反应过来这是秦疏的声音,不禁激动大喊道:“折岳!”
    随后紧闭着厚重的城门,终于是被缓缓推开,沈玉蓝立刻向血战的将士们喊道:“收兵入城!”
    沈玉蓝从人海中一路厮杀过来,虽未受到伤,可脸上也是血污一片,都是便敌人和将士们的血所沾染上的,他清点了下人数,发现折损了四百多名人。
    战场残酷折损也在意料之中,可幸好这数字并不是很多,最终沈玉蓝还是将大多数弟兄们带了进来。
    沈玉蓝松了一口气,然后背后传来一阵有力的脚步声,沈玉蓝渐渐转过身来,却见身披黑裘,内服红甲,携着风雪中的一丝寒温秦疏站在自己面前。
    沈玉蓝望着他的脸依旧是那般英俊隐忍,可面颊上却多了几道或深或浅的伤痕,他想紧紧的拥抱住眼前的人,可余光却瞥向周围疲惫不堪的士兵们,只能垂着眸子忍住了。
    秦疏瞧着他垂眸的小动作,也是无言许久,最后还是张了张口道:“幼灵一路奔波也是辛苦,我先为你安排房间下去休憩吧。”
    沈玉蓝听完也只能颔首,而后道:“还有我带来的这些.......”